城头山:打开一座中国最早的城
东经112度,北纬29度,这里曾是我省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原南岳村)的一个无名小高岗,更曾是中国“最早城里人”城头山人的美丽家园。
稻浪,花香,芦苇荡。民居,社庙,陶作坊。
捕鱼,狩猎,荡舟楫。入土,祭祀,拜太阳。
6000年前的城内生活影像,将于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重现。遗址公园不仅是专业、严谨的博物馆,更是可感受、可体验的生态乐园。
本期指导专家
何介钧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城头山发掘领队
郭伟民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1 最早城市从澧阳平原上诞生
澧阳平原,多少史前遗址散落其间?而要想成为“最早的城里人”,上天的馈赠、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无与伦比的智慧,一个也不能少。
镜头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当人们还在为满目的高科技建筑、设施惊叹,49米高的电梯已经把参观中国国家馆的游客带入了中华智慧长河的源头。中国馆展示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入馆第一景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
厚厚的玻璃地板下,6000年前的城市城头山遗迹被做成模型,用最从容的姿态展示远古人类文明的绚丽。
黄土,全是黄土。城头山找不到一根钢筋,一块砖石。要知道,中国最早的砖也比它的建城史晚了近3000年。在中国,早期的城墙无一不是黄土夯成的,所以仓颉造“城”字时才会加上土字旁。你看,那个圆圆的凹槽,就是当时的人们手持木夯、石夯夯土筑城时留下的。散落的黄土就这样在先祖智慧的手中变为固若金汤的城墙。那些大大小小的陶罐是城头山人就地取材烧制的,不仅供城头山人使用,还用于交易。
6000年中国最古老的城、6500年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5800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祭坛——城头山,人类文明曙光初露,震惊世界。中华文明五千年及其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定论也有了新的考量。
镜头二:澧阳平原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城”选择了远离中原文明的城头山?
在地形多为山地与丘陵的湖南,发源于湘鄂边界八大公山的澧水赠与了湘北远古人类一块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的宝地——澧阳平原。
北部滚滚长江东逝,西侧武陵山脉陡峻蜿蜒,东边洞庭湖烟波浩渺——北方文化浪潮未至,史前的澧阳平原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雕刻时光。
5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津市的虎爪山人大胆地走出山洞,迁徙到河流边的台地游荡于旷野上,迈出人类向平原进发的第一步。其步履一点也不晚于北方旧石器人群。
600多平方公里土地,300多处已查明的重要史前遗址、遗迹在时序上高度连贯,连接出几近完美的历史曲线,为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史前文化分期和社会发展序列树立了完整的标尺,也让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的名称根基更固。
2 幸福从世界最早水稻田中萌芽
稻田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有规划的城的建立,让城头山人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镜头一:东城墙世界最早水稻田
冬日的城头山,并不落寞。一排又一排,高大的杨树,恣意摇摆。水稻与棉花在8万平方米的农田里各领风骚。
那水稻可以这样骄傲,因为它与世界上最早的稻田共踏一片沃土。生物界一直说,中国的水稻来自亚热带,他们说世界水稻的发源地在印度!
可是你看看城头山东城墙的最底部,一个规则的小土埂,土埂两侧是平整的灰色软泥——分明是稻田的模样!田里的稻叶、茎、须和稻谷,长得跟旁边地里老乡种的水稻一模一样。水从田边那条人工挖造的灌溉小水渠流到圆形水坑中,经过泥沙沉淀再流入田里。
“湖广熟、天下足”的古语是有缘故的,袁隆平和世界杂交水稻在湖南诞生是有理由的。
君不见,距今约9000年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8000多年的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了近万粒碳化水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的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而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年前世界最早水稻田。
一切的喜怒哀乐,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落都从小小稻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镜头二:西南城墙剖面、东门城墙
先规划,再造城。城头山人选择了澧阳平原中部地势较高的一块土地,在古稻田之上建立了第一期城墙,因为城外已经有足够多的稻田供粮。现在,他们需要一个能安居乐业的城了。
曹传松,澧县文物管理所第一任所长。1979年,他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城头山。
他们发现了一座圆形的城。1991年第一次试掘,城头山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了。
城为何是圆形?是因为原始人对太阳的狂热崇拜?你看,碗口、锅口都是圆的。有学者推测先祖们的数学不错,这是其成功运用“多边形中圆形面积最大”的几何知识的结果。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城邑多受“天圆地方”思想影响,呈方形,但在初创时期,主要是仿效圆形房屋和环壕聚落的格式,如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址和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
城头山人如何规划自己的城?东西南北四个门,两两对称,门与门之间有道路连接。东门有延伸到护城河的鹅卵石路面,南门是有芦苇等护坡设备的渡口,北门是水路。在本月4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刚结束的挖掘中,西门终于打破沉默,向人们展示了一条直通城外的陆路通道,较窄的部分似乎是士兵把守的关口。
紧挨西门的西南城墙剖面忠实地记录了城的变迁。城外深达3-4米的壕沟与城墙连为一体,形成强大的双重防御体系。厚26.8米、高20米的剖面上,四次夯筑的痕迹清晰可辨。引起变迁的是战争还是瘟疫?这座城墙记载着这个城市的兴衰和更多需要解开的秘密。
镜头三:
居住区、制陶区、渡口、壕沟
城头山人把城规划得极好。
东西大道宽约2米、两旁有排水沟,用中国最早的建筑材料红烧土修筑。居住区就被规划在大道南面紧邻城中心的位置。
一个大家族,占据了最好的一个庭院。他们拥有两幢座北朝南的房屋。前面较大的那栋是卧室,7间4-8平方米的小房间分布在公共走廊两旁。人们告别了混居与群婚的尴尬,开始更文明的对偶婚生活。
后栋是厨房和餐厅,有四个连体灶和饮食器具。晚餐丰盛吗?除了香喷喷的白米饭,还有猪、牛、羊、鹿、鱼、鳖等肉食,黄瓜、葫芦瓜、冬瓜、香瓜、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