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遗址杂谈

谁能破译城头山遗址密码

时间:2014-6-16 09:35:55 来源:未知 作者:张业清 点击:8457次

 

谁能破译城头山遗址密码

——读《神秘的高岗》

    

    人类文明的脚步,有时是慢慢前行,有时则快步如飞。新石器时代对旧石器时代的飞跃,最充分的表现就是城的诞生。集古代农业、工业、祭坛、宫殿、集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完整古城。

 

    城头山遗址,见证了中国最早的城。“古中国城头山与古埃及金字塔,具有比肩的古城文化历史,距今都有6300年。不同的是,中国城头山先民那时已围壕聚居,并开始种植水稻,而埃及法老王朝从公元前3100年起才变得确凿,遗迹只是墓室,不像城头山有完整的城。”国家文物局张柏曾如此感慨。

 

唤醒高岗下的文明遗址

 

    《神秘的高岗》写城头山遗址故事,书有个副题——城头山遗址解读。作者刘勇、罗宏武,两位城头山遗址保护及研究专家,把书的内容分成两块:城头山遗址发现及挖掘文物图片、文字解读,和城头山遗址未解之谜。

 

    这里是城头山。后靠武陵山,前照洞庭湖,坐落于澧阳平原。湖南澧县车溪乡境内的城头山遗址,西、北、南三面为山,河水从西部山中流出,山脉、河流、湖泊融为一体,自然景象应有尽有,澧水的河水从武陵山的余脉中流出,自西向东注入洞庭。城头山南边,有澧水近依,北边隔山不远,有长江远伴。

 

    这里一直叫城头山。明朝尚书周天序死后,于清末宣统元年清明节移葬城头山西城墙内脚,墓碑上刻:葬于城头山。

 

    城头山不是山,是岗,高高的岗。高岗占地18.7公顷,考古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仍有大量文物暂未挖掘。多少年来,当地人在这里种庄稼,栽果树,修房屋,养池鱼,生息几千年。平时的光景,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之后是绿绿的成片稻秧,以及入夏后散发醉人谷香的金黄色稻田。这里冬季并不寒冷,农事也不多,正是捕鱼时节。现代生活把埋在高高岗下的古代文明遗忘,城头山就这样一直沉睡。

 

    考古发现给城头山遗址带来运气。1979年,古城被发现。1991年至2011年,经过先后13次考古发掘,成果被载入大学、中学历史教科书,也雕刻在中华世纪坛上。1992年和1997年,城头山遗址先后两次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华文化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1996年,国务院公布城头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城头山又被国家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保护大遗址,是国家最早确定重点投资保护的20个大遗址之一。同年11月,特种邮票小型张《城头山遗址》公开发行,城头山自此成为国家名片。

 

寓古代文明于城池之中

 

    在学术界,中国最早城的概念应具备三要素,一是要有夯土墙的存在;二是夯土墙具合围性质;三是夯土墙外围有壕沟或护城河存在。城头山遗址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城头山遗址整体呈圆形,有宽阔护城河,有高大城墙,圆形中央有座城,东西南北分别开有城门,南门外有条通往城外的陆地通道,城内有通往东西南北四个门的十字路。城内功能区划分明晰规整,城西偏南紧邻城中心位置为居住区,城中心偏西位置是制陶作坊区,城中心稍偏西北位置是墓葬区,城东有一个高高隆起的祭坛,城中央有类似宫殿建筑。北门是水门,发掘出最早的船和桨。东门有一个船埠,距祭坛不远。

 

    考古证实,在第一次筑城之前,城头山已是大型环壕聚落。第一次筑城距今约6300年,墙顶宽5.2米,底宽8米,高1.6米。第二次筑城距今5800年左右,顶宽1.35米,底宽9米,高2.5米。第三次筑城距今约5300年,特点是紧贴第二期城墙外坡和内坡加高加宽,外坡底部开口距地表3.25米,内坡底部开口距地表1.25米。第四次建筑工程最大,主要是向城内方向加宽,夯土层为一层土一层鹅卵石。考古发掘的城头山城墙长1100多米,顶宽约13米,高10米以上。

 

    城头山遗址挖掘出的文物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社会的全像。其中,有稻谷、大米、粟子等农作物,有狗、鹿、龟等动物遗骸,有平纹纺织品、陶窖、玉器、船艄、木矛等生活用品,也有巫师、首领、战俘、贵人、平民等社会元素证据。

 

    《神秘的高岗》作者用二、三、四、五章的大篇幅,详细描述了城头山挖掘出来的这些古代文明。笔锋一转,作者在第六章提出了城头山遗址的难解之谜。为何取名城头山而不叫“头山城”或“山头城”?摇之发声的有孔陶球,究竟是巫师的法器,首领的手器,还是狩猎埋伏时的信息传递工具?考古已经论证中国以及世界稻谷种植最早在古城头山,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智慧,是否与古城头山的稻谷种植文明有某种关联?谁能破译城头山遗址的这些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