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城——城头山史前城发现之旅
作者:曹传松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今城头山村)。考古发掘所知,该遗址是一座迄今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1979年由澧县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1991—2002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12年的考古发掘,其中1998—2000年是中日联合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992、1997两年被评为本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年被评为上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和载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这样的考古发掘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多。
意外发现
1979年7月28日晴空万里。考古人员在澧阳平原发现了一个高岗,并挖到了一件青铜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土堆下压着1—2米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后经详细观察,西、北城墙外环绕的水面,应该是护城河;东南西北城墙上各有一个豁口,应该是城门遗迹。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何介钧来澧考察后认定,这是东周楚城。
城头山自首次确认为东周楚城之后,紧接着不少学者各持己见,其时代之辨长达19年之久。1981年6月21日,中国楚文化研究会在长沙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当时拟任楚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俞伟超先生于第二天在省文物处处长侯良、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等陪同下赴澧考察。当俞先生看完城头山后,肯定性地说:“城头山是屈家岭文化城址。”此消息在楚文化研究会上传开,考古界无人接受。因此,城头山的热门话题又冷落下来。此后,城头山经过了1991年确认为是屈家岭城,到1997年最终确认城头山城年代可早到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多年。至此,城头山年代之争才算结束。
要真正解决城头山年代问题还是要通过科学地考古发掘。1991年10月下旬,由湖北省考古所何介钧领队的大坪乡大杨村孙家岗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项目开始。开始,挖掘工作并未有太多发现。大约11月20日,在城墙内坡一个编号为T2的小探沟下挖至第8层、9层,其陶片与龙山时期陶片有明显不同:以黑陶、灰陶为主,多为素面陶,器形有沿面内凹高领罐,双腹豆,簋等,是典型屈家岭文化中期的器物,并直接叠压在城墙内坡之上,因此,城址建造时代当以此为据,距今约5000-4800年。1992年,城头山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新发现。
桂冠之争
“城头山是中国最早城”这顶桂冠,更进一步说明长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是抗衡中原文明探源的一张王牌,但很快就受到了冲击。1995年8月,针对城头山取得的考古成果,由中国社科院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倡导的“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亚洲第二届文明研讨会”在湖南宾馆举行,在会上,河南学者突然宣布了他们最新考古成果,在郑州西山发现了韶山文化城址,距今约5300年,比城头山至少早300年。“学术无情面”,使得刚戴上的“城头山是中国最早城”这顶桂冠有摇摇欲坠之势。面对这种情况,考古队又一次投入作战,暂停发掘,对已挖资料进行整理,以寻找大溪文化城和最早的水稻田。
12月5日,考古小组对1993年所形成的西南城墙剖面进行修整和地层线条清理,又在大溪文化壕沟内坡寻找同时期的城墙。最后发现,在西南城墙剖面最下一层城墙体外坡与大溪文化壕沟内坡自然相连接,构成了墙壕防御体系,确定是城无疑。后邀请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有古城考古经验的专家张学海先生来城头山指导,经验证,墙壕一体可信,其时代也可信无误,距今约6000年,比河南西山城要早700年。
1997年7月28日,由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局、澧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学术意义论证会。会上,对大溪文化城出土物的时间进行了论证,无有异议,同时,中国地震局实验室焦文强对其碳标本进行了碳十四检测,其结果年代是距今6100多年。就这样即将殒落的“城头山是中国最早城”之桂冠又牢牢地戴在了“城头山的头上”。
城头山考古发掘,重大发现更是接二连三,成果累累。
1、最早水稻田
1992年底,考古人员就在T3027、T3077两探方的最底层,发现了类似水稻田遗迹。由于地层复杂,下掘进度慢,1996年冬,发现了一个比大溪城更早而规整的小土埂,两侧有平整的灰色软泥,在泥土中找到了不少稻叶、茎、须、稻粒等,因被6000年的城墙压着,稻田及其稻叶、稻粒才被保存下来。12月31日,灰色的软泥标本随两位专家到了长沙,经仪器分析检测,其水稻梗、叶和稻壳的硅酸体数值与现在水稻基本上接近,应该是稻田无疑。1997年1月3日,何介钧来到工地,认真组织了后期的发掘工作,还发现了一个保存似鲜活的田螺。经后来香港大学用日释光方法测试,稻田年代距今6500—6300年,已知是迄今全世界发现最早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大丘块水稻田。
2、一号祭坛
1992年冬发掘,在T3028探方内大溪文化地层中,有一层平整而呈黄色的粘土堆积,并在此粘土层中部,埋有8具人骨架,编号M58——M65,均无随葬品。1997年挖掘重点放在东区,在与92年T3028探方相接的T3029探方内,同样发现了那一层纯黄色粘土堆积,确定与祭坛有一定关系。又经过1998年冬大面积拓掘揭露,整个祭坛面世。坛台呈不规则椭圆形,西北——东南走向,中央隆起,周边倾斜。坛台顶部有数具人骸,和一具人骸与兽骨混埋坑;在坛南还分布着40多个祭祀坑,其形状有圆形、方形不等,坑内盛有大量稻谷、大米、陶器、兽骨等。在祭坛台西、南有大面积砾石地面,应该是祭祀活动的地面。这一大型祭坛的发现,为研究当人们宗教意识以及精神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1997—1998在发掘一号祭坛和大面积揭露水稻田中,还发现了几组(个)极为重要的墓葬。
发现,再发现
在2011年—2013年配合城头山第四期护城河疏竣整治工程施工进行考古勘探调查和抢救性清理,又再一次获得重大发现。
这次疏浚整治工程包括对护城河淤泥清除,内外坡岸护治。当清淤施工结束时,发现了大型土台4个,土墩7个,其中:2个土墩位于东城门豁口左右二侧,1个位于南城门豁口左侧;4个位于西城门和北城门之间。
根据上述古代瓮城形制,结合西城门外土台面上残存遗迹分析,城头山的土台与今天湖北荆州城北门瓮城面积相仿。鉴于此,城头山四期城之瓮城是客观存在的。后兹考,城头山这种土墩与明大都北京城敌台形制完全一致。城头山瓮城、敌台与第四期城连为一体,又属同一防御体系,其时代以第四期城为准,距今约5000年。
考中国古代城池,瓮城的出现到了五代和北宋,明清时期才盛行。城头山一下子把中国有瓮城、敌台的城池历史提前了近4000年。更重要的是为探讨南土乃至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不仅是城头山又一个新发现,亦是中国考古学一项重要成果。
城头山有不少颠覆历史性的大发现,是一百多名考古工作者经过几代人三十多年努力的结晶。迄今,以城头山为主的湘西北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位置并未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就城头山而言,是一本巨大的地下书,还有很多神密的东西期待学者们去解读和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