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遗址考古

城头山遗址庙坟上台地2013-2014年考古发掘的收获与认识

时间:2014-9-22 16:48:16 来源:网络 作者:湖南文物局 湖南文化遗产网 点击:9527次

     庙坟上台地位于城头山遗址西南部,遗址地表现存屈家岭文化时期护城河之外,是一个比周围地面高出1.5-1.8米的凸台。台地现状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形状不规则,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经考古调查与钻探,确认该台地之主体为人工堆筑而成。2013年12月和2014年3至5月,我们对该台地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现存台地中部布设5×5平方米探方15个,另在台地东、南和北缘布设不同规格探沟4条,实际总发掘面积375平方米。

     庙坟上台地堆积状况如T0803-T0807南壁剖面(图一)所示:

图一 庙坟上T0803-T0807南壁
     其中第3层就是庙坟上台地的主体堆积,为人工以第四纪原生黄土堆筑而成,纯净、紧密、较硬,厚40-90厘米,其中夹杂大量的大生土块,不见人工遗物。而在台地南缘,3层中见密集砾石。
图二 台地南部边缘堆积情况(TG4西壁)
     3层之下为一层黑灰色紧密堆积,厚8-30厘米。包含物见少量陶片,泥质黑陶和红陶为主,多素面,少数泥质磨光黑陶上见平行凹弦纹,可辨认出釜、碗、盘、豆等器型。以出土陶片看,此层堆积的时代当在大溪文化四期至屈家岭文化早期之间。
    在表土层下,3层面,即人工堆筑台地面上,除12座战国时代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外,还揭示出5个灰坑和7个柱洞(图三)。灰坑除H1略呈长方形外,其它形状皆不规整。根据灰坑中出土陶片特征判断,这组遗迹的时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另外4层黑灰色堆积之下,亦见有一组灰坑和柱洞遗迹,根据其中包含陶片特征判断,年代可早至大溪文化二期。
图三 开口于3层面上,打破3层的石家河文化时期灰坑H17

     综合勘探与发掘所获得的成果,首先可以确认现地表所见庙坟上台地,为新石器时代人工修建而成的一大型台基。其始建年代不早于城头山大溪文化四期,废弃年代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时期。又根据台地堆筑土之土质土色和堆积结构等特征,与城头山遗址西南部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堆积基本一致,判断该台地修建和使用的年代当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其修建很可能与城头山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与护城河的修建同时。台地表面因历代修墓筑坟,及兴建庙宇房屋,遭到较大破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台地西部修建砖厂,并从取台地堆积为土料,对台地西部和北部造成毁灭性破坏。台地原始形状与大小现已不可得,但根据对当地多名年长村民的调查问询,台地北缘比现在要更向北至少20米,即台地原南北长要大于80米,东西宽大于60米。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起如此规模巨大的一座台基,必然有其特定的功用目的。可惜考古发掘过程中未能发现可确认的台地使用相关遗迹,对该台地的功用性质,暂时还无从推测。
    另外,庙坟上台地底部,发现早至大溪文化二期的系列柱洞与灰坑遗迹,可证在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聚落的居民并不完全是居住生活在城址内部。在城址外,地势较高的西南部,也有人居住生活,这一发现增进了我们对城头山城址内涵的认识。

 

 

 
收藏 关闭 打印

上一篇:重要考古发掘点

下一篇:没有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