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遗址杂谈

城头山读史

时间:2011-6-26 16:36:53 来源:未知 作者:互联网 点击:14694次

【记者体验】

绽 放

    2009年早春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已经包裹在一片金色的油菜花海之中。从沉睡到苏醒,城头山做了几千年的春秋大梦。3月4日下午,在澧县旅游局负责人及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一步跨越6000年,现场体验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魔力。

    虽然是第一次进入城头山,但脑海中,这个古文化遗址的诗意却时常浮现。支撑起对这个遗址念想的,不仅仅是从中出土的古陶片和深邃“稻田之祖”,而是一种欲望的冲动,是一份回归情愫的爆发。乍暖还寒时,进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瞬间,一股来自远古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这个梦中曾经漫步的街头,日月星辰从先人们身边不停地划过。这是一片孕育了古老文明的圣地,走在这里,每一脚,都踏着祖先留下的丝丝印痕;走在这里,每一眨眼,似乎都要错过一个奇迹的诞生和另一个奇迹的隐匿。

    从最古老的传说到最前沿的时尚,从最血腥的征伐到最繁华的贸易,从神秘的地下迷城到会展中心的数字化展示……陶瓷器,总能在人类历史中掀起各种波澜。它似一根链接古今的生命脐带,几乎是人类信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食粮。它的品质和特性,书写着洞庭云梦的亿万华光。而在澧县境内的一个村庄,祖祖辈辈居于此的村民们在平日耕作时,却一度因田里的“瓦砾”刺脚扎手而烦恼。

    对素有守玉护瓷、收金藏银情结的中国人来说,一座演绎远古洪荒的古城池突然被发现,其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世的任何证物。在澧阳平原心脏地带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有中国和世界上史前最早的水稻田、烧砖和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城及最早、最完整的祭坛,它把远古以来的物质、精神、宗教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常德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在长江中游的澧阳平原,亮起了世界最早的稻作农耕文明的明灯,亮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头山古稻田、古烧砖、古城市和四室一厅住室、大型祭坛及太阳崇拜的明灯。城头山文化在与沅水澧水流域各种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常德人“德行天下”的特质和基础,并在中华大地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率先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是一个装满人文佳珍宝库、令考古学家啧啧称奇、令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的美丽地方;是一个用葡萄收获表达心情,用高新企业塑造性格,用街市广场装点浪漫生活,用和谐奋进承载雄心的地方。有人说她的每一次亮相总是携手时尚,她的每一次出场总是彰显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从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每一个链接点,她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400多处史前文明遗址,澧州文庙、八方楼、蜚云塔、多安桥、古城墙等历朝文化遗迹,以及纵连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轻轻地搅动日月的沉淀,轻轻地撩开历史的云烟,踏着城头山古城遗址这片古老的土地,目睹6000年前原貌复原仿建的房基、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货真价实的古城墙、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心里默念两个字的“咒语”:绽放!从混沌初开到清新明秀,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开始。

 

【景点简介】

稻作之源 城池之母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约 4800至 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从1991年至1998年,已发掘4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包括:城垣、城门设施、早期环壕和后期护城河;居住遗址、制陶遗址、祭坛遗址、道路遗址和墓葬遗址;城垣底层的水稻田遗址。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制陶作坊、城中大道、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那些人那些事】

父女俩的特殊使命

    一个偶然的机遇,澧阳平原上一个规模巨大的土岗,进入了澧县文管所所长曹传松的视线。是过分的敏感,还是职业的敏锐?一段锲而不舍的探秘行动由此展开,而结局举世皆惊:城头山竟然是中华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坐标!

    30个春秋,相对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来说,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对于曹传松而言,却使他由一个健壮的中年汉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而今,曹传松的女儿曹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那根特殊的使命棒,充当起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守护天使。

    2009年3月4日下午,曹莉向记者讲述了其父亲曹传松的考古往事。

    那是1979年7月下旬,正值盛夏双抢时节。年轻气盛的曹传松和同事对临澧县九里茶场大型墓群等地进行考察。一日下午,他们忍着饥渴,步行从车溪公社南岳大队向3公里外的大坪公社客运站走去。嘴勤、耳勤、眼勤、脑勤的曹传松被落暮中翻滚着金浪的稻田所陶醉,他放眼向东望去,发现广袤的澧阳平原上,居然有一座突兀隆起的土岗。凭着职业的习惯以及在平原上多次文物调查的经验,他的脑子里立刻闪现出一个大胆的结论:平原中稍高一点的台地、岗地大多都有古文化遗址或者古墓。

    第二天,曹传松起了个大早,踩着自行车便直奔那土岗。这一天,收获是丰厚的。他发现了土堆下压着厚1至2米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长形土堆城门遗址,还发现了护城河,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这些都初步证实了他关于“这可能是一个古城遗址”的基本设想。当曹传松怀着喜悦向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何介钧报告这一消息之后,何介钧主任立即来澧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认为是城址无疑,但也可能是东周时期的军事城堡。

    考古是专门的科学,既需要大胆的设想,又需要科学发掘的佐证。然而,城头山遗址真正迎来在专家带领下进行科学发掘,曹传松却经过了12年的艰苦努力。一直到199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才正式踏上震惊世界的旅程,曹传松依然是发掘该古文化遗址的骨干力量。“那段时间,父亲显得焦虑不安,到处疏通关系,寻求论证,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呼吁,甚至有气馁的时候,但在行动上,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让这个古文化遗址重见天日的努力。”

    据曹莉介绍,从2003年城头山古文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