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读史
【以图说事】
“城里”人家
图片一: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内,目前还居住着四户人家,今年57岁的颜墨章和54岁的周雪英夫妇,就是祖祖辈辈生于此长于此的人家之一。站在自家的院落前,看着门前平静的鱼塘以及在附近田地里觅食的鸡鸭,周雪英告诉记者:“这里什么都很方便,田就在自家门前,平时不用出去买菜。”
图片二:这位老人名叫周用贵,今年72岁,也是居住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内的村民。和邻居们一样,他现在是遗址管理部门的编外守护者。记者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古道上遇上他时,他正拿着菜刀奉命前往遗址南面处理几棵杨树的低端树枝。
【制图表】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大事记
1991年11月
1992年10月
1993年秋
1994年
1995年3月25日
1996年12月—1997年1月
1997年3月
1997年冬
1998年
1998年—2000年
2001年
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城头山的考古发掘成果,镌刻到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写进了我国大学、中学历史教科书。
2005年
被国家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保护的大遗址,是国家最早确定“十一•五”期间重点投资的20个大遗址之一。同年11月,《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小型张公开发行。同时,由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拍摄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古城•古墓》(又名《解密城头山》),时长近120分钟,先后多次在1、7、10频道播出。
2006年5月
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第四批青少年教育基地。
北京奥运会期间
《古城•古墓》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宣传片,再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景点分析】
将历史沉淀体验化
城头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城遗址。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城市、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探索稻作农业的兴起与发展;探索长江流域文明国家的形式与演变等等,都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佐证。同时,它又是人类远古文明曙光的再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历史文明的摇篮,它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古文明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年代更早。城头山是历史文化的宝库,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说,城头山孕育了一项顶尖级旅游产品。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不仅展示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而且展示其美学、艺术价值,这可以从城池建造、发掘文物中得到证明。如何使顶尖文物与高效旅游有效结合,其核心在于积极保护与系统创新。
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矛盾较突出,且遗址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旅游转化与利用策划难度大。单纯的古迹观光难以吸引大量游客,且现状遗留的可参与、可参观的物质实体并不多,需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要找准主题进行营销,准确把握客源。
最近,澧县县委、县政府将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2009年元月之初,澧县正式挂牌成立了旅游局,负责人余明春等人在《对澧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对城头山遗址公园的发掘与展示、历史场景的异地修复与参与性活动、博物馆建设与展示,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开发,甚至旅游解说、交通构想等系统,都进行了大胆的思考并拿出了可行性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中华第一城”一定不会辜负人们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