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遗址杂谈

澧阳平原:中华早期文明的奇葩

时间:2011-6-26 16:32:57 来源:未知 作者:《湖南文史》 点击:17594次

    澧阳平原背倚武陵山脉,面临洞庭湖。五千年来,它默默地酣睡着。
    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几年内,它突然醒来了,一醒来就惊动了世界。
    是什么东西使得这块小平原一夜成名天下惊呢?
    先让我们来追踪两位考古学家的足迹。1996年12月的一天,我作为中共澧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跟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任所长张学海两位考古界知名专家考察了整整一天。我尽管早已基本了解澧阳平原的神密价值并提出了开发“澧阳平原古文化遗址旅游”的工作思路,但我一路跟他们看,听他们介绍、讨论,仍有闻所未闻的感觉。
    两位专家都是60年代前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何介钧先生方形带圆的脸、宽阔的额头、丰满的双颊、圆阔的腰板无不显示出他的多智和满身活力,虽然年近60,仍说话声音宏亮,步履雄健有力。张学海先生已过退休年龄,瘦小的个子,尖尖的下巴,走起路来仍脚下生风。几十年的田野考古生涯使得他们拥有室内学者少有的钢筋铁骨。他们告诉我,从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已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将近400处史前文化遗址,而且时间序列上连贯30万年前至4000年前,这种史前文化遗址的密集程度和时间连贯程度是我国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但足以震惊世界的,是城头山、彭头山和八十垱三大遗址的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我随两位专家走进了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的城头山遗址。这块圆形的岗地,就是6000年前的城池遗址,占地8万平方米,岗地外环绕着护城河,占地7万平方米。随着两位专家的指点,我终于明白了:城沿高大的土堤就是6000年前的城墙,城墙上分明地留着东、西、南、北四个门的遗址。1992年至1 996年的六次发掘中发现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和连接东西城门的红烧土道路和卵石道路。张学海这位专门从事古城址考古的专家,不断地啧啧称赞:“这里的祖先在6000年前筑城时就进行了初步规划,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我在北方发掘过多座古城址,还没有碰到规划有一定水平,保存这么完整的古城址。”他的脸上涌起一潮又一潮的激动和兴奋。何介钧先生不无自豪地说:“最近的发掘成果已经可以确定,城头山在原始社会经历过四次筑城,最早的一次发生在6000年前,这就可以肯定,城头山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了。”“没问题,没问题。”张学海先生的口气斩钉截铁。听了何先生的介绍后,我还专程在长沙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其夹山工作站参观了数千件城头山出土文物,大量的陶器、精美的玉器、中国已知最早的一块纺织物——麻布,已经闪现出当时手工业文明的灿烂曙光;而农业文明就不用说了,大量的栽培水稻遗存和家养的猪、牛、羊的骨骼遗存,已经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祖先已从获取经济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但是更令世界震惊的是:1997年冬在东门附近发现了已知世界上最早、保存面积最大又最完整的水稻田。稻田5米宽,发掘20米长还没有到头。当地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用铁铲剥出一块与众不同的土地,看到上面布满了稻谷、稻叶和稻梗,还有一个大田螺,他们惊叫起来,“是水稻田,水稻田!”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运用世界公认的先进手段测定:这是6500年前的稻田:域头山遗址的一系列重大的发现,使它于1992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考察了城头山遗址,我又跟随两位专家来到了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大坪乡的孟坪村,西去3公里就是城头山遗址。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彭头山文化的陶器残片中发现了许多稻谷粒,距今8-9千年。这个重大发现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它不仅把人类的稻作史由先前所知的距今不足7千年一下往前推进了近2千年,而且还使得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及周围地区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可能首先发现稻作起源的中心之一。
    然而,彭头山的稻壳和谷粒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改善陶器土坯的透气性而有意掺进陶土的,经过制陶时陶土的反复揉练和烧造时的高温,那些稻壳与谷烂的形态都已破碎并且全部炭化。这就给深入科学地鉴定那些稻壳和谷粒究竟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如果是栽培稻又具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重要特点等都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彭头山文化遗址往东北行20公里就到了八十垱遗址。它位于澧县梦溪镇的五福村。刚刚发掘过的探坑还没有复土,在沿溪边的遗址看到了祖先居住的房屋土栏留下的遗迹和柴木灰的遗迹。1996年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地传出了喜讯。在地表以下5米深处,发现了彭头山文化时期环绕遗址的古河道,在古河道中,地下水携带着大量的稻谷稻米,首先由乌黑的淤泥中夺路而出,一座地下宝库由此被打开了。
    澧阳平原的农业考古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又经过1996年冬、1997年春先后两次发掘,现已收集古稻谷稻米约1.5万粒。
    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稻谷稻米中年代最早,也是世界上一次性发现原始稻谷稻米最多的一例。它的数量超过了国内新石器时代各地点已收集的总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稻谷稻米保存状况非常好,形态完好无缺,有些出土时甚至新鲜如初,有些还可见约1厘米长的芒。
    与那些稻谷稻米出土的同时,八十垱还出现了当时人们聚族而居的村落与各式建筑,许多使用过的木质和骨质农具,食用过的猪、牛、鸡等家畜禽骨骼,以及菱角、莲藕、芡实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里发现的芦席其精细程度和编织方法竟与现在当地村民的完全一样。这一切都清楚地描绘出,早在距今8-9千年以前,澧阳平原的先民就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在那广袤的黑土地上耕耘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发达的稻作农业,创造了与此相适应的稻作农业文明,为澧阳平原是已知世界的水稻发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浙江省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7000年前栽培稻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认为中国的稻作是从印度传进的观点。学术界已经赐给“八十垱古稻”的命名。1998年春,国家文物局在公布1997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同时,还公布了三项提名奖,“八十垱古稻”的发现名列第一。
    就是这三项重大的发现令何介钧先生和他领导的考古所饮誉全国、享誉世界,使他如数家珍向张学海先生介绍澧阳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