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快讯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学术意义专家论证会专辑

时间:2011-6-7 09:37:50 来源:未知 作者:城头山管理处 点击:57545次
富的M425,随葬陶器达一百余件。但也有的墓仅随葬1-2件陶器,显然有等级的形式。最下层的墓葬,可早到大溪文化晚期。但更早的墓葬区,似应在1992年发掘区附近,即城的东部。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澧县时欣然命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题词。
    由于1993年和1994年对城的东墙、南墙解剖中发现了一些地层无法解释的现象,且城内大溪文化的遗存最丰富,因此,发掘者时刻疑惑是否有大溪文化时期的城。1995年8月,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学术讨论会召开期间.全国各地与会专家专家到城头山考察,因天雨,主要观察了西南城墙转角处探沟的剖面,有的学 者提出在修造大溪文化壕沟同时,可能有第一次的筑城行为,建 议对探沟进一步作工作,认真观察,是否全面挖到了原生土。
    1996年12月至1997年元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将探沟大大展宽,极为有利于对剖面的观察和地层的掌握,结果发 现其西段未到原生土,原认为是原生土的地层中,还包含有少量红烧土碎块和陶片碎末,且可以分辨出有两层经过夯筑的层次,显为人工堆积。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发现城头山城墙先后4次筑造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次筑造于大溪文化早期。夯土分两大层。由大溪文化壕沟开口往东将生土削成斜坡,然后夯筑。 现残高2米多,墙基宽1 0米左右,项面近平。其内坡被一个灰坑(临时编号96西GH1)打破。灰坑中出土粗泥釜、红衣粗弦纹厚陶片,时代不会晚于大溪文化二期。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二期有多个C14测年数据,均趋近6000年,因此我们认为第一次筑城不会晚于6000年。这次筑造的城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墙。墙残高度仅有2米多,但加上其原生土削成的斜坡和紧接着的壕沟4米的深度,可以说共同组成了具有防御功效的体系。这样,把城头山建城的时间由1 993年认定的5300年又朝前推进了700来年。
    第二次筑城,城的项面与第一次筑城顶面在一条平行线上,其外坡将大溪文化早期壕沟塞了一部分,墙基下直接压着大溪文化三期的陶片,如圆唇高领红陶罐等。其内坡一角又被距今5300年左右的文化层所叠压,因此,其时代应为大溪文化三期或四期,距今5500年左右。其上为第三次筑城,这一期工程浩大,但其顶面仍偏外,与1、2次项面仍在一平行线上,但墙基大大地向内外两方加宽,所用土,乃是取自城外较深地层的原生土大块,此为一举两得,取土后,城外形成护城河,而所取土又堆叠成城墙。
    第四次筑城工程最为浩大,主要是向城内方向大大加宽,夯土层为一层大块土夹一层河卵石,所以与第3次所筑城界限相当分明,且夯土内涵截然不同。这时城墙顶部已加宽至13米,而墙基宽至37米以上。此次筑城土方粗略估计不少于10万方。至此,城墙成为庞然大物,加上城外宽35米的护城河,真是蔚为大观,且开创了南方古代城墙之外修造护城河的传统。这时城墙内坡和顶面上叠压有使用时形成的文化层,顶面上仅有石家河中期文化层,表明此时已逐渐废弃,而叠压内坡最底一层堆积为屈家岭文化中期,且有屈家岭文化中期的墓葬打破内坡,因此其时代不会晚于屈家岭文化中期。这四次筑城地层叠压关系和分界,不仅专业工作者观察剖面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连村民一点破即可明白。
    1996年12月19日至1997年元月这次发掘所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突破是在重新发掘东城墙探沟时,不仅印证了西南城墙转角四次筑城的地层关系,发现了大溪早期与壕沟同时的城墙,且发现了其上与西南转角探沟每次筑城相对应的夯土层和夯土层之间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中大小柱洞,证明有建筑遗迹,且发现20余具人骨架,少量旁边有随葬品,多数一无所有,特别是617号墓所出骨架,双手位于脊椎后面,极像是被捆绑后活埋,这更印证了1992年发掘时在城墙内坡大溪文化地层中所发现的无随葬 品,甚至人首异处的墓葬与筑城祭祀有关的推论。这种一层夯土夹多层文化层并有建筑遗迹的现象,我们逐渐认识到该处不是一般的墙体(除第一次所筑城墙外),而是东城门北的防卫设施所在,但因揭露面积有限,尚待进一步发掘以弄清其具体作用。
    更为重要而又属意外的收获是在最早的城墙下发现了可能属于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稻田系利用原生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呈倾斜走向的凹槽地形,采取与凹槽两边平行人工垒筑田埂形成丘块,目前能确认的有两丘,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灰色土,为静水沉积,发掘民工一见就说和现在稻田土一样。田埂旁边有颜色新鲜的田螺。田面平整,显出稻田所特有的龟裂纹,剖面可清晰见到植物根须,与现时水稻田中水稻根须比较完全一样。泥土中有不少稻叶、茎、稻谷,灰土底部的原生土面上形成铁锰结核颗粒。在显微镜下泥土中单位面积内水稻稻叶和稻壳硅质体的数量,与现代水稻田中数量十分接近,这些都是确认古水稻田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特别是在两丘水稻田西边原生土层,发现人工挖造的直径近2米,深1.5米,非常规整的圆形水坑,后又发现坑西有多道不深的小水沟。1997年3月,进一步向西扩展探沟,以致将1992年发掘区的东部重新清理了不大的面积,发现小水沟一直向西、向南伸展,很可能与92年在汤家岗文化晚期地层下开挖于原生土中的小水沟相接。这些,都表明已有初期的灌溉设施。汤家岗文化年代为6500年至7000年,如以较晚的年代计算城头山发现的水稻田比江苏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年代略早,应为目前已揭露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且城头山所出较草鞋山所出,更易被人们所认可。
    1997年冬,城头山将进行第七次发掘,计划是:1.扩大对水稻田遗迹的揭露范围,为研究稻作农业提供更多的资料,也为向群众展示创造更好的条件;2.将1994年开始进行的对南城墙及其下的大溪壕沟的发掘工作完成,以期弄清该地点是否为大溪文化早期城的城门及附属设施。同时通过对壕沟的较大面积揭露获得更多的一般地层中难于获得的珍贵材料,特别是有机质材料;3.用钻探和探沟相结合的方法,探查1992年在第Ⅱ发掘区中露面的大溪文化时期红烧土铺造的大道是否贯穿古城东西;4.将东门豁口进行解剖:5.将西南城墙拐角处与完整城墙平面相对的另一原已降下长期作为屋场、道路的一面往后展宽,呈阶梯形由外向探沟呈阶梯状降低,以便更好向群众展示城墙壮观、且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剖面.同时也更利于拍照,摄像和保护。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