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遗址考古

重要考古发掘点

时间:2011-4-18 14:24:05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点击:21462次
16米左右,东西短径在15米左右,估计面积为超过200平方米,最高处0.8米,属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左右。祭台上的遗迹有四类,1.圆形浅坑:共五个,其中三个直径近一米,深近0.2米,边直底平,正中置一长径近30厘米的椭圆卵石。另两个略小。2、屈肢葬墓和瓮棺葬墓:屈肢葬墓33座,瓮棺墓葬39座。绝大部分属于大溪文化一期,少数属于大溪文化二期前段,分布在祭台的西北部边缘,极有可能是祭台的相关遗迹。其中有6座墓葬的骨架保存较好,除一具骨架为仰身直肢外,其余五具骨架均为仰身屈肢。位于祭台最高部位的屈肢骨架墓坑,为正方形竖穴,长宽均120厘米,深40厘米,墓坑中间有隔梁,将其分为两半,北半部葬尸骨,头向东南,左侧下肢骨上有一颗鹿牙,尸骨下有板灰,疑为葬具;坑南部陪葬一件牛下颌骨,此墓墓坑最大,且有随葬品和葬具,地位应该比较显赫,或许是巫师一类的人物。其余四座屈肢骨架墓均围绕在周边,这几座墓均不见陪葬器物,极可能是陪葬。3.祭坑:共清理了49个,这些祭坑深度多在一米以上,边直底平。平面大多为长方形,也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几种,祭坑中的堆积物可分为六种情况:一种为草木灰或一层黄土夹一层草木灰;二是较完整的陶器,少则一件多则十余件;三是坑底铺满红烧土块或坑内积满红烧土块或放置大块红烧土块;四是坑底置放大块砾石;五是坑底或台阶上置放大块兽骨;而第六种无鲜明特点。4.红烧土堆积(共三处):一处在祭台东坡,东边基本与祭坛东坡坡底齐平,红烧土层厚15~20厘米,既有大块也有小块,不见编竹和木柱印痕,因此判断不是房屋墙体倒塌形成。且红烧土层上部和底部颜色均纯正,因此也并非就地堆烧,推测最大的可能是从他处烧成后铺垫而成,面比较平整,当然不排除铺成后其上曾有燎祭一类的祭祀活动,从而形成5~10厘米厚的草木灰层。 从西北向东南伸展,最长处近8米,南部较宽,最宽处约2.5米。第二处在祭台的西南部位,构成情况与东坡红烧土层相同。第三处是先挖成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坑,然后填入满坑红烧土,直至略高于坑口。其面积也略大于坑口,坑口距地深203厘米,南北长90厘米,东西宽390厘米,北壁和东壁为直线,其他几面不规整,深度不明。红烧土面上有5厘米左右厚的草木灰,灰中有零星碎陶片,均系红陶,似亦应为进行祭祀的场所。

 

南门遗迹

 

   南门为古城早期的陆地通道,这里发掘出了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壕沟外坡发现有用竖立木桩,芦席,横木条和子篾扎紧成篱笆状的相当坚实的护坡设施,并保存十分完整。壕沟中还发现有一批榫卯结构的木构件。从木构件在壕沟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看,应是一座进出城垣的木桥遗址。另外壕沟中还发掘出了大溪文化时期的木浆,木艄以及包括象,鹿,牛,猪在内的20余种动物骨骸,包括稻,冬瓜,葫芦等栽培作物在内的70余种植物籽实,这一重大发现已经记载到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