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

时间:2017-9-27 08:44:0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115885次

    这是第二种,在播种的时候,我们在播种沟旁边再开一条沟,把肥料施在沟里面,氮肥磷肥钾肥一次施足,我们和农民一起种了五年,只补了一次氮肥,其它的四年都没有补肥,都完全能够满足生长需要。
    大家看这个非常明显,肥料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两个播种沟之间先开一个施肥沟,把肥料事在沟底里面,在用滑板把肥料沟抹平,然后再开播种沟,再开水沟。
    第三种在播种的时候能够同步喷除草的。
    一般水播的时候我们采用这种发了芽的,就是芽种,最好不要太长,3毫米,旱播的时候采用这种干种。左边这个图片是2008年我在梅州拍摄的,用了0.95公斤种子,长势非常好。
    这个根系特别发达。为了适应精量直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两种,一种机械式一种组合型的,这个是适应常规稻和杂交稻一种冬种播量的,每亩播量3公斤左右。这是实现一种大播量的,每亩可以达到10公斤,这是超小播量的,争取能够达到袁隆平老师的要求,目前的实验结果合格率是95%,
    这也是一种气吹式的,这是大播量的气吹式的,这种是螺旋施肥的,我们做成15种及其,包括有水直播机和一种旱直播机,还有一种气直播机,这是能够同步插秧、做母本的机器。这是旱直播机,这都是一些旱直播机,特别介绍这种,这种是留茬免耕精量穴播机,效果非常好。大家看这个是开沟效果图,这是长的效果,大家看这个稻子还在中间。
    在农业方面,我们在肥料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过去十年来我们在全国26个省做了推广应用,有一个省,新疆连续两年超过1000公斤,有八个省超过800公斤,有11个省超过700公斤,有17个省超过600公斤,说明这种水稻直播技术在适宜的地方还是很适用的,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培育水稻的长势情况,这是刚才袁老师介绍的在新疆。这是在浙江连续四年超过800公斤,上海也是超过800公斤。
    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罗锡文院士的演讲,给我们展现出了通过农艺技术的改造直播技术的创新,未来水稻的增产增效还是很有很大空间的,接下来有请下一位嘉宾演讲,有请!
    邹应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刚才袁隆平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两位大师做了育种生产非常精彩的报告,水稻稻作文化上下六千多年,渊源很深,沉甸甸的。两位大师都做了很好的报告,我想给我的空间就比较小了,特别是稻作文明这么长的历史,我想还是讲自己熟悉的部分,可能题目太专业了。
    我们国家稻作文化六千多年,从农业考古得到的文章告诉我的是我们的水稻播种,从直播到移栽是从南北朝开始的,每一次水稻育苗,育秧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水稻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明清时期就有旱育秧,民国时期,后来八十年代在常德这里推广的双季稻,实际上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因为每一次水稻育秧技术的变革带来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化,下面向大家介绍我的主题:杂交稻单本密植打苗机插的技术。
    一个是在转型期杂交水稻的栽培特点。
    我们讲的技术转型期就是从过去的手工劳动向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发展,刚才罗院士给我们展示了国内外水稻直播栽培的技术,我们以后要靠过去的手工劳动育苗移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先介绍一下杂交水稻,刚才袁隆平院士介绍了产量比例,其实杂交水稻还有两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一个是氮肥用量,也就是国内外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年多点的定位实验,证明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比较起来氮肥用量不需要增加,主要是杂交水稻可以更多的吸收臭氧里面的氮素,这个文章已经在昨天发表了。
    另外一个,从这个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来杂交水稻,前面两个是常规水稻,高产的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10%以上。并且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杂交水平的增长幅度更大,这就是双季早稻或者杂种优势没有中稻晚稻那么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产量水平低的情况下这个增产幅度小一点,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生产幅度更大,这就是刚才袁院士讲的达到15吨、12吨一公顷,那就必须要种杂交水稻了。
    转型期水稻生产的特点,最明显的是由过去的育苗移栽改为直播,改为直播以后,水稻的生长期或者是改为机插秧以后,水稻的生长期要减少15-30天。我们国家因为人多地少,也就是从华北平原一直到南方都是两收到三收,缩短了生育期,这就是我们要维持现有产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一个是生产的规模化生产,生产发展,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种田,现在发展到重点打造专业合作社再耕再种、土地托管这样一些专业化的生产,使两季作物之间能够延长时间。过去一家一口搞“双抢”三、五天就可以完,现在300亩左右的种植大户要完成双抢可能要20多天甚至一个月,也包括油菜、水稻两收、小麦、水稻的两收都要延长时间,这进一步缩短了作物的生产期,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维持现的有产量是很困难的。
    接下来是杂交水稻。刚才罗院士介绍了机插秧,传统机插秧种子用量大,用量大了60%以上,秧龄期短,只有15天,刚才介绍了,秧苗素质差,因为播种量大所以秧苗素质差,双季稻品种不配套,按照现在传统栽培技术找不到直接应用的双季晚稻品种了,要发挥杂交水稻的生产优势就要发挥杂交水稻的分育力,分叶大穗型号,成色率高,发挥大穗生产的优势。
    我们通过这些研究最近提出了一项技术,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栽培技术,针对机插杂交水稻用种量大,秧龄期短、秧苗素质差,双基稻品种不配套等技术难题,当然这个技术要求种子质量高,特别是分育力高。我们的杂交水稻是单粒播种、单棵成苗,所以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这是我们做这项技术的研究部分,这是我们延长秧龄期的一些比较实验。这就是我们做这个试验的秧苗,大家都知道需要研究杂交稻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栽培技术。这是我们做这项技术的研究过程,这也是我们延长秧龄期的比较实验,这个是我们做这个实验的秧苗数值。这里介绍叶龄,单粒播种,在相同的23天的秧龄期条件下叶片是增加一片叶,过去讲的机插秧,机插秧生育期延长主要是秧苗素质差。另外采用单粒播种技术产量增加了10%以上,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每束粒数的增加,当然有效穗数减少,有效穗数减少1/4,每次粒数增加1/3,1/3大于1/4,属于增产,属于10以上。
    下面介绍技术要点。
    另外一个,每穗粒数增加主要是因为二次枝根数的增加,每束稻穗上一次植根只增加一个,二次植根增加了40%以上,这就是稻穗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