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

时间:2017-9-27 08:44:0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105750次
等这一切,于是社会也就复杂发展起来了。所以国外学术界有人把定居称为定居革命,我想这个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在城头山文化的基础上,长江中下游的史前社会稳步发展,而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起来了,然后到了昌家岗文化等文化阶段,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一批古城,标志着此时的社会达到一个国家的程度,这是中国史前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国家。
    稻作农业的发展支持了中国史前社会第一次文明化的浪潮,这是最近二三十年考古揭示的一段湮灭已久的历史,这其中有两个细节表明澧阳平原在这次文明化的浪潮中有两次引导了潮头。第一次就是在城头山文化的晚期或者叫做导致下城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长江下游有其他文化,但是通过两个文化的面貌比较,考古学家发现这两个文化面貌非常相似。
    我们已经知道造成下城文化是沿着城头山文化的基础发展而来的,而这个文化在当地没有源头或者是是一个外来的文化,这个方向很自然的就找到了长江中游,但是我们知道这两地直线距离800公里,在7000—8000年前人们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七、八百公里长距离的交流乃至族群的前夕,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吃惊的事情,但是这是一个事实。然后在稍晚的时代里,从产自长江中游我们这一代的在长江下游的白宝在长江下游也不断有发现,可见两地文化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而且是非常持久而经常的。人们能够做出这样长距离的交流,当然是由于它有了一个基础,有了自己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
    我们知道城头山文化是一个大型的文化区,这个文化对外的影响南边甚至到了南宁西江流域一带,这是一个超大型的文化,长江下游我们说到了这个文化,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代长江中游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明显很高,而且之所以高,原因应该是在他的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高,这是第一次浪潮。
    时间优先,要超时两分钟,对不起!
    第二次可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城头山,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城,在这座城的基础上我们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社会向复杂化的发展就快速的发展起来了,由于这个城市出现不久,我们接着不久在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发现了几十座这个时期的城,其中以这座大城为中心构成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社会,古代文明社会的大的版图,这样大的一个版图。
    综合上述,澧阳平原在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值得大书特书广为宣传的,聊天保有湖南,天有澧阳平原,承载着上古历史的遗址,不止城头山一座,一连串的数十座遗址,完整的保留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的时光完好的保存下来了,我想我们必须继续的共同努力,呵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谢谢各位!
   
    主持人:刚才赵教授对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梳理了整个基本的脉络,我们也听到,多次听到赵老师的演讲,聆听他的思想,他提出了第一次文明化的浪潮,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个第一文明起源,就是夏商周开始之前叫做文明前的文明,在这个时候的第一文明期我们认为澧阳平原或者长江中游,具体来说就是城头山引领了第一文明期的潮头。我们谢谢赵教授的演讲,下面有请郑云飞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郑云飞: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常德市人民政府以及澧县政府的邀请,有幸参加本次论坛。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从去年开始我们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一起做的一些工作的情况,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水稻驯化的多元性和长江中游的稻作文明进程。
    这次汇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稻作起源也就是研究历史的回顾,第二,湖南澧县平原稻谷遗存的小穗轴基盘特点,第三,稻作文化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影响。
    稻作起源研究历史的回顾。
    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也就是在我们上世纪40年代,现在的江苏农科院,根据安徽巢湖地区发现的野生稻,周拾录,梗稻起源于中原,籼稻起源印度的二元学说,还有一个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就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根据华南地区有很多野生稻的分布,以及根据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红烧土中发现了稻谷遗存,就提出了华南起源说。认为我国的水稻最早来自于华南的野生稻中,在驯化过程中,华南野生稻是籼稻,然后在演化过程中演化成水稻。
    7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世界各地,特别在东亚地区兴起了稻作农业起源的农学研究一个高潮,主要依据,一个是根据前苏联农学家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地种子资源多样性的学说,以及通过现在的野生稻和裁培稻的种子资源调查,以及生物特性多样性。比较重要的学说有:第一个是云南-阿萨姆起源说,这是印度学者提出来的,第二个就是东南亚-华南地区起源说,这是一个华裔科学家提出来的,第三个是长江流域起源说,第四个就是广西起源说,也就是现在中科院上海所的的韩斌教授提出来的。
    提出这些理论以后我们也发现,现代水稻和野生稻的多样性分布区,包括现在的华南地区,也就是云南地区,这些多样性地区都没有发现年代很古老的新石期遗址,。这个是当时比较著名的,70年代中期的渡部忠世先生说的水稻起源于云南-印度阿萨姆地区,云南地区向东传到长江流域,向南传到了所谓的美工红流域,湄公河,传到了东南亚地区,又通过这里传到了印度。
    稻作农业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刚才已经注意到了稻谷遗存的事情,我们在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距今7000年以前稻谷遗存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刘教授认为以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认为稻作不是起源于印度而是起源于中国,北大的教授根据河姆渡出土的稻谷情况,提出了长江下游说。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现了八十垱、彭头山等发现距今8000年以前的稻谷遗存。比较长江下游起源说和长江中原起源说后选择了长江中油起源说。后来到90年代,在淮河地区,江苏、河南遗址发现距今7000年以前的稻谷依存,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品种多样性。这是当时在80年代的时候北大的教授对河姆渡稻谷的发现,当时影响力很大。
    近年来在遗传学上面在考古学上面取得很多的成果,初步证明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稻作的起源地,同时在下游地区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考古学方面证明长江下游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这个图片是不完全统计,稻作遗存很清楚一个是长江下游地区,一个是长江中游地区。所以这些带来一些问题,农学起源说和考古学家提出的起源说产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