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
时间:2017-9-27 08:44:0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115858次
了一些矛盾,所以要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问题,一个是中国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稻作起源或传播的关系如何,如何解决东南亚史前考古数据缺乏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中国,局限在中国的土地上研究,稻作考古数据缺乏的问题,如何解释遗传学和考古学数据矛盾的问题,中国稻作起源地的考古学研究如何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是世界农业起源是世界性的课题。如何深入研究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流域的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的稻谷因依存,现在我们处于长江下游,希望澧阳平原也更多的能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最近这两年湖南考古学和浙江考古学一起对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有关稻作遗存进行了一些研究。
下面我跟大家简单回报一下。
因为前面在浙江地区做了有关特征分析,在这次合作中也开始做了一些湖南的材料,一个是宋家岗,彭头山,八十垱,这个是小穗轴提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形态等。
最后是小穗轴数量,水稻的遗存,特别是稻作小穗的遗存,这个是我们提出的小穗种。这里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个比例发现遗址中小穗比例栽培型的比例很高。这个就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小穗的基盘组织情况,还有通过不同年代进行了测定,我们这些不同的年代,8300年到4600年左右。下面是对于观测到的小穗种进行了一些实验,长江中游地区水稻开始于8000年以前,有很多栽培型的小穗种,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稻谷形态的变化,稻谷的高毛等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遗存观测到的8000年前完全是属于栽培稻谷。
通过这些组织可以看到,当时这些水稻八千年以前以及到五千年前,实际上就是不断的减弱,所以也反映了从8000年以来都是栽培水稻,而且这些栽培水稻不决定现在的栽培稻。
跟长江下游比较,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之间还是存在着着差异,通过这个图片可以看到当时从宋家港8000年栽培型比例在60%,到了八十垱栽培型比例达到65.7%,到了城头山这里达到72.28%。跟长江下游比较,演化比长江下游快得多。
这个是变化,反应了一个情况,就是说通过这个不同反映了起源和驯化的遗址,有相互独力的起源和驯化历程,稻作起源后有过传播,后期驯化相互独力,独力起源后,稻作生产发展水平有所不同,环境对稻作产生发展的影响。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距今1.999万年以前,跟早期的发现是吻合的,这个年代上驯化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下游。从数字来看,独力完成驯化过程,这两个驯化的过程应当是两个地方相互独力起源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小米,和南方地区的大米,这个是生态环境不一样,就是驯化了不同的种类。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相似,但是距离很远,所以龙也发生的时候完全有这种可能,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开始驯化。
稻作生产发展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因为在浙江也是属于长江,通过我所了解的知识和探讨的一些东西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刚才讲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水稻驯化速度是一样的,水稻驯化不同反映了人的行为不同,一个就是说当时驯化劳动力增加,人更加精心的呵护,当时原始的驯化。导致人口增加。
从驯化是不是能够反应当时长江中游早于长江下游呢?这里主要从考古学方面讲,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少。涉及到城头山遗址,城外圆致敬325-340米,内圆致敬315-325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草鞋山遗址外圆致敬240米,内圆致敬220米,城内面积约1.9万平米,跟城头山遗址相比差距很大。马家浜遗址,我们对周围稻田和遗址面积进行了调查,居住区面积和稻田面积各1.5万平米,所以也可能可以说明长江中游驯化早于下游。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您的演讲,时间比较紧。一直以为长江流域现在认为水稻最早是在长江起源,问题是在长江哪个地方起源,这是来自长江下游的专家说出来了我们该说的话,下面为了更加充实表达或者完善或者系统的介绍湖南的尤其是澧阳平原稻作的农业情况,有请下一位置演讲嘉宾。大家欢迎!
顾海滨:各位来宾,下午好,刚才郑先生从宏观角度给大家展示了水稻的稻作起源以及水稻驯化,下面我从澧阳平原出土的水稻形态特征看一下水稻的形成。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驯化水稻的呢,驯化速度怎么样,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和农学家,伴随着长江中下游大量水稻遗址的发现,越来越多人将狩猎产业到稻作农业中间的过渡时段锁定在了长江流域,中国也被世界公认为是稻作的起源地,湖南澧阳平原,湖南湘西北的澧阳平原更因为出土了大量不同时期的碳化水稻,以及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年代清楚的稻作遗址,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湖南稻作遗址,湖南很多史前考古遗址出土过大量的碳化水稻,这些遗址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的澧阳平原,大量出土碳化水稻的主要有八十垱遗址、城头山遗址和鸡叫城遗址,我这是说出土的大量的,是指出土一千平米以上或者是出土了大量的谷糠,那么小量出土碳化水稻的就是丁家岗遗址、宋家岗遗址。红色标注的就是最近几年发现的,这个大概出土了100多年。
这个点是澧县遗址分布点,红色的点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些遗址分布点,城头山遗址、宋家岗遗址和八十垱遗址这个属于城头山文化的,距今的年代在9100-7500年,丁家遗址属于昌家岗文化,距今大概7000年,城头山遗址距今6500年,鸡叫城遗址大概距今6800年。
第二个是湖南考古遗址出土的碳化水稻不同部位的特征,我们所出土的水稻遗存类型大概就有:碳化米、碳化稻,我们称之为水稻的大遗存,还有少量的小遗存,就是水稻的硅质细胞,我在这里要陈述的是水稻的大遗存。
彭头山文化出土水稻,陶片上发现水稻印痕,彭头山遗址发现了112粒水稻,它全部是碳化米没有碳化谷,八十垱遗址发现了八千多粒的水稻,它绝大部分是碳化米少量碳化谷,宋家岗遗址我们发现了130粒碳化米没有发现碳化谷,丁家岗遗址也是碳化米没有碳化谷,城头山遗址发现了1000多粒水稻,这里边大大部分是没有谷壳的,绝大部分还是碳化米。
我们在鸡叫城遗址,我们是在文化层的剖面下方20-30公分厚的灰色瘀泥,我们对这些瘀泥进行了研究进行了研究,我们在这里面发现了这么多碎的植物遗存,当我们把植物遗存拿到显微镜上看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是稻谷表面的东西,所以说刚才说的碎的遗存全部是稻谷的谷壳。鸡叫城同时也遗址出土了少量的
最近这两年湖南考古学和浙江考古学一起对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有关稻作遗存进行了一些研究。
下面我跟大家简单回报一下。
因为前面在浙江地区做了有关特征分析,在这次合作中也开始做了一些湖南的材料,一个是宋家岗,彭头山,八十垱,这个是小穗轴提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形态等。
最后是小穗轴数量,水稻的遗存,特别是稻作小穗的遗存,这个是我们提出的小穗种。这里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个比例发现遗址中小穗比例栽培型的比例很高。这个就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小穗的基盘组织情况,还有通过不同年代进行了测定,我们这些不同的年代,8300年到4600年左右。下面是对于观测到的小穗种进行了一些实验,长江中游地区水稻开始于8000年以前,有很多栽培型的小穗种,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稻谷形态的变化,稻谷的高毛等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遗存观测到的8000年前完全是属于栽培稻谷。
通过这些组织可以看到,当时这些水稻八千年以前以及到五千年前,实际上就是不断的减弱,所以也反映了从8000年以来都是栽培水稻,而且这些栽培水稻不决定现在的栽培稻。
跟长江下游比较,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之间还是存在着着差异,通过这个图片可以看到当时从宋家港8000年栽培型比例在60%,到了八十垱栽培型比例达到65.7%,到了城头山这里达到72.28%。跟长江下游比较,演化比长江下游快得多。
这个是变化,反应了一个情况,就是说通过这个不同反映了起源和驯化的遗址,有相互独力的起源和驯化历程,稻作起源后有过传播,后期驯化相互独力,独力起源后,稻作生产发展水平有所不同,环境对稻作产生发展的影响。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距今1.999万年以前,跟早期的发现是吻合的,这个年代上驯化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下游。从数字来看,独力完成驯化过程,这两个驯化的过程应当是两个地方相互独力起源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小米,和南方地区的大米,这个是生态环境不一样,就是驯化了不同的种类。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相似,但是距离很远,所以龙也发生的时候完全有这种可能,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开始驯化。
稻作生产发展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因为在浙江也是属于长江,通过我所了解的知识和探讨的一些东西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刚才讲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水稻驯化速度是一样的,水稻驯化不同反映了人的行为不同,一个就是说当时驯化劳动力增加,人更加精心的呵护,当时原始的驯化。导致人口增加。
从驯化是不是能够反应当时长江中游早于长江下游呢?这里主要从考古学方面讲,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少。涉及到城头山遗址,城外圆致敬325-340米,内圆致敬315-325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草鞋山遗址外圆致敬240米,内圆致敬220米,城内面积约1.9万平米,跟城头山遗址相比差距很大。马家浜遗址,我们对周围稻田和遗址面积进行了调查,居住区面积和稻田面积各1.5万平米,所以也可能可以说明长江中游驯化早于下游。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您的演讲,时间比较紧。一直以为长江流域现在认为水稻最早是在长江起源,问题是在长江哪个地方起源,这是来自长江下游的专家说出来了我们该说的话,下面为了更加充实表达或者完善或者系统的介绍湖南的尤其是澧阳平原稻作的农业情况,有请下一位置演讲嘉宾。大家欢迎!
顾海滨:各位来宾,下午好,刚才郑先生从宏观角度给大家展示了水稻的稻作起源以及水稻驯化,下面我从澧阳平原出土的水稻形态特征看一下水稻的形成。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驯化水稻的呢,驯化速度怎么样,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和农学家,伴随着长江中下游大量水稻遗址的发现,越来越多人将狩猎产业到稻作农业中间的过渡时段锁定在了长江流域,中国也被世界公认为是稻作的起源地,湖南澧阳平原,湖南湘西北的澧阳平原更因为出土了大量不同时期的碳化水稻,以及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年代清楚的稻作遗址,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湖南稻作遗址,湖南很多史前考古遗址出土过大量的碳化水稻,这些遗址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的澧阳平原,大量出土碳化水稻的主要有八十垱遗址、城头山遗址和鸡叫城遗址,我这是说出土的大量的,是指出土一千平米以上或者是出土了大量的谷糠,那么小量出土碳化水稻的就是丁家岗遗址、宋家岗遗址。红色标注的就是最近几年发现的,这个大概出土了100多年。
这个点是澧县遗址分布点,红色的点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些遗址分布点,城头山遗址、宋家岗遗址和八十垱遗址这个属于城头山文化的,距今的年代在9100-7500年,丁家遗址属于昌家岗文化,距今大概7000年,城头山遗址距今6500年,鸡叫城遗址大概距今6800年。
第二个是湖南考古遗址出土的碳化水稻不同部位的特征,我们所出土的水稻遗存类型大概就有:碳化米、碳化稻,我们称之为水稻的大遗存,还有少量的小遗存,就是水稻的硅质细胞,我在这里要陈述的是水稻的大遗存。
彭头山文化出土水稻,陶片上发现水稻印痕,彭头山遗址发现了112粒水稻,它全部是碳化米没有碳化谷,八十垱遗址发现了八千多粒的水稻,它绝大部分是碳化米少量碳化谷,宋家岗遗址我们发现了130粒碳化米没有发现碳化谷,丁家岗遗址也是碳化米没有碳化谷,城头山遗址发现了1000多粒水稻,这里边大大部分是没有谷壳的,绝大部分还是碳化米。
我们在鸡叫城遗址,我们是在文化层的剖面下方20-30公分厚的灰色瘀泥,我们对这些瘀泥进行了研究进行了研究,我们在这里面发现了这么多碎的植物遗存,当我们把植物遗存拿到显微镜上看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是稻谷表面的东西,所以说刚才说的碎的遗存全部是稻谷的谷壳。鸡叫城同时也遗址出土了少量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